襄樊晚报专访我校老校友、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

    刘道玉的母校情结

 

    ●他曾担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为恢复高考起到了很大作用;当过武汉大学的校长,是当时中国高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在外人眼里,他的传奇之处在于“三番五次拒绝做官”

  ●他是一位耄耋老人,对母校——襄樊五中充满感情。他说,树高万丈,落叶归根

  ●他是一个知名教育家,曾创办民办学校——“新世纪”。他觉得不敢想就不能创造,应让学生想入非非,并建议五中实验中学“开设选修课”“向教育局要自主权”

    □本报记者张丽

  “这儿原来都是平房,那儿原来是个教堂。”10月8日上午,77岁的刘道玉回到了母校襄樊五中老校区。走在母校的状元桥上,踏在母校的石子路上,看着母校发生的一点点变化,他感到很亲切。

  参观着校园里的景观“诸子百家”,刘道玉对五中的校园面貌赞不绝口。

  母校校园里忆苦思甜

  刘道玉是襄樊五中53届的学生。在该校大成馆前,刘道玉回忆说,以前这儿是一片沙滩地,他们上学时就蹲在这儿吃饭,“那时吃饭还是大木桶,经常吃蚕豆”。当时,刘道玉睡的宿舍还是通铺,一个通铺上面可睡四五十个学生。“记得我1953年高考时,热得不得了,没办法备考。学生们只好用冷水浸湿毛巾,系在头上。好在天公作美,高考那天天空下起了大雨,赶走了我们心中的愁云啊。”看着老师们在装有空调的教室里给学生讲课,刘道玉说:“那时,老师们也很辛苦。我的数学老师是刘叔远(音),化学老师是贾云层(音)……”如今,刘道玉还能一一道出自己每一位老师的名字。“我的学习经历富有戏剧性,读过私塾、读过国小、失过学、跳过级。”回忆起在襄樊五中(原襄阳中学)读书的日子,刘道玉说,襄阳中学离他枣阳的家有120里路,他在求学时要步行到校。从天不亮走到天黑,挑个担子,一头是行头,一头是油盐米菜。而在去上大学时,也是一个人独自坐了一辆运煤的车从枣阳赶到了武汉。到了武汉,没舍得坐三轮,他又从汉口走到了珞珈山。他在武大读书五年,寒暑假从未回过家,一是没钱,二是没时间。因为他一有时间就“躲”在了图书馆,早上带好干粮,中午舍不得出来,如饥似渴地在里面看书。“树高万丈,落叶归根,人不能忘本。我们要对故乡感恩,对自己的启蒙地感恩。”刘道玉对在襄樊五中建校108周年这天回到母校感到特别高兴。

  大赞“三谢绝”做得好

  当听说五中实验中学实行“三谢绝”(谢绝陪读、谢绝送零食、谢绝带手机)时,刘道玉连连称赞。

  2008年,刘道玉曾回过一次襄樊五中,“当时正赶上学生下课。校门一打开,家长们就成三路纵队一下涌进了校园。其实食堂的饭菜很好,家长可以送点水果,但没必要送饭,送饭没任何好处,陪读也没什么好处。现在到了什么程度呢,读研究生的还有人需要父母陪读”。“中国教育在50年后的危机比现在还大,现在博士不如过去的硕士生,但都有博士光环,实际能力却很差,更主要的是没有自主自强的能力。古人讲‘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觉得娇生惯养的孩子难成大材。”刘道玉说,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度的溺爱,一是打骂。

  “不敢想就不能创造”

  刘道玉认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不容乐观。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这说明教育制度在培养能力上出现了偏差。中国语文教育还有一点想象力,其他学科则不行。创造力非逻辑思维能力,不可能推导出来。我曾写了一篇文章《中国足球不济,病根在教育》,功夫在诗外,别就诗写诗。足球一要有冒险精神,一要有团队,还有一个要有创造精神。教练不可能提前安排好整个过程,足球队员全靠赛场上的创意。”刘道玉这样认为。“作为一所实验中学,要向李菲(市教育局局长)要自主权!”刘道玉斩钉截铁地说,实验中学可以在大环境下创造小气候。“我曾在自己创办的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开设了《创造方法训练》课,原想开个异想天开实验室,结果没开成,学校关门了。”刘道玉认为,就该让学生想入非非,不敢想就不能创造。中国学校现在是有资源的不改革,想改革的无资源,而五中实验中学现在有条件,校舍也很充裕,可以开设选修课。他希望校长把改革大旗举起来,五年之后来总结。

  谈及民办教育,刘道玉说,民办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种形式,应得到支持和发展。但现在民办教育很难发展,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上也受限制,真正的民办学校都垮了。但五中实验中学是个特殊例子,一是有百年名校这个平台,二是教育人在办教育。上世纪90年代的民办教育基本都是商人在办。五中实验中学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一定要改革,做出自己的特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