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襄阳晚报》数字报 > 2013年06月25日 > 26版-城事周刊 > 正文
□本报通讯员杨宏林 徐大保 记者王涛
襄阳市民都知道襄阳五中有个状元桥,却很少有人知道襄阳五中还有一份存世已一百多年的清末时期的“状元卷”追根溯源,学养深厚的襄阳五中其实是从一百多年前的鹿门书院起步的,而这份“状元卷”也成为襄阳五中深厚底蕴的见证
五中底蕴深厚的见证
进入老襄阳五中学校大门,只见一弯半圆的池塘立于眼前,上有单孔石桥一座。民间相传这桥平时是不让人随便通过的,只是在有人中了状元时,才让状元在披红挂彩跨马游街后过桥到大成殿祭祀孔子,所以这座石桥被称为“状元桥”。过了状元桥,在庭院中间,突兀着一座石坛,名为“杏坛”。坛高3尺,十字结脊,四面有精美的雕刻护栏。过杏坛往北,就是供奉孔子神位的地方——县学宫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了。如今大成殿已成了襄阳五中的校史陈列馆。
在襄阳五中校史馆至今还保留着一份刘祚宝在鹿门书院(后转为清朝襄阳府中学堂)读书时所作的作文卷,被五中作为“状元卷”收藏,是襄阳五中百年校史的最好见证。
刘祚宝,清末贡生,清朝襄阳府中学堂(襄阳五中前身)创办人之一,任“庶务”。早年执教于鹿门中学,后任襄阳道立女子师范讲习所所长,并担任过襄阳县教育会会长。
1924年,时任襄阳府中学堂庶务的刘祚宝与其他教员一起,开始在襄阳筹办图书馆,后来襄阳早期的图书馆——鄂北图书馆就设立在襄阳昭明台。
历经百年的“状元卷”
据襄阳五中退休高级教师曹天三介绍,刘祚宝留给后人的有很多珍贵文稿,其中随笔《涧松集》以生活札记的形式,记录了教学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及襄阳的灵山秀水和风土人物,是一本襄阳近代的地理史书,是反映当时市井风物的一本史料,其中也记录了襄阳五中的发展历史。然而刘祚宝留给后人最珍贵的还是那份“状元卷”。
这份有着百年历史的“状元卷”,散发着历史沧桑,整齐的浅红色方格纸,隽秀的、一笔不苟的文字,宛若排版印刷而得,堪称“字帖”。这是作为学生的刘祚宝在鹿门书院读书时被评为特等第一名的作文卷。文题为“尧舜之仁不遍爱人”。单看那教师评语“笔情修洁文境光昌”,便知文章品德高尚,意境深远。无论从卷面、内容还是教师评语来看,曾经的鹿门书院,治学可谓严谨。
鹿门书院,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旧试院改建,初名荆南书院。乾隆四年(1739年)更名为鹿门书院。书院经常聘请有名望的学者讲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单懋谦,就曾在鹿门书院讲学,并把讲课费奖给优秀学生。据传当年有留日归国的留学生在此任教,并带有日本来的留学生在此学习。鹿门书院从乾隆四年修建,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消亡,共历163年,为安(陆)、襄(阳)、郧(阳)3州的教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秋,清朝政府诏令“开办各级学堂”、襄阳知府邓嘉缜当即召开襄阳官绅会议决定将襄阳鹿门书院改为襄阳府中学堂。“状元卷”便是那一时期留存下来的。
襄阳府中学堂是湖北省最早的一所公立中学,校址就设在县学宫。
状元桥畔英才多
具有百年历史的襄阳五中,经历了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年代,经历了民族复兴、崛起的年代,五中的教师和学生为襄阳的教育事业、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状元卷”的主人刘祚宝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作为襄阳府中学堂的创始人之一,刘祚宝还记录下了襄阳府中学堂教职员名册及新生名单,还有襄阳知府1904年4月16日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这些都成为襄阳五中的馆藏珍品。
建校一百多年,状元桥畔走出了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英才,早期共产党人萧楚女、谢远定曾在这里任教并播撒革命的火种;一代又一代五中人在这里辛勤耕耘,6万多名学子成才报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黄火青,武汉大学原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打破百年物理定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华裔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陈刚……均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08年8月,新五中建成并投入使用。新五中沿例新建状元桥,以示继承,并于2008年8月27日隆重举行“状元桥圣水传递活动”。目前,新五中状元桥畔已走过三届毕业生,3200余人考入重点大学,近70人考入北大、清华和香港名校,涌现出省状元王震霆(2011年,理科)、贺维艺(2013年,理科)、李卓雅(2013年,文科),市状元史翔坤(2011年,文科)、郑剑宇(2012年,理科)……
刘氏全家福(刘祚宝后排右二)
鹿门书院考卷特等第1名
(本文图片由徐大保提供)